1980年,泰國演藝界在曼谷倡議成立泰中戲劇藝術交流學會,建立泰中潮劇團,嘗試用泰語音韻為傳統潮劇譜作新曲和規範台詞,將其衍變為泰語潮劇,藉此推進中泰文化的進一步交融。另一方面,潮劇團在編劇中嘗試運用泰語的音韻譜寫曲調、唱念台詞,被當地觀眾稱為“泰語潮劇”,意味著泰國潮劇本土化的新進程。 90年代,中泰交流更加密切,潮劇藝術中心分別在潮汕和泰國建立,泰國還從中國選拔優秀藝員,組成泰國潮劇團,促進了中泰的團結交流和合作。
早在17世紀中葉,也既清末光緒年間,中國潮劇就開始隨著移民走向泰國。那時,暹羅帝都大城街頭就開始有潮劇配合華僑傳統節日的民俗活動演出,環球購物中心。曼谷王朝建立後,隨著中泰文化交流進一步密切,潮劇在泰國城鄉演出更是終年不絕,並不斷受到泰國人民和宮廷皇室的共同喜。愛拉瑪一世時代,宮廷演出泰國古典名劇伊腦,被插進潮劇片斷,使其與泰劇相互交融,混為一體。拉瑪四世期間,潮劇在泰華社會廣為流傳,皇宮的達官貴族也紛紛自建戲台,經常聘請潮劇戲班演出。拉瑪五世王朱拉隆功大帝在位時,對華不斷採取親善友好的政策,進一步促進中泰人民之間的傳統友誼和文化交流,潮劇尤為當地主流社會和皇室所重視,宮務處曾在皇宮興建戲台,專門演出潮劇供皇室和來訪貴賓觀賞。 ②
1930、1940年代開始,隨著泰國潮劇藝人的回歸與交流,泰國潮劇對中國潮劇產生了切實而積極的影響,進而成為世界潮劇的中心。抗日戰爭爆發後,前所未有的潮劇評論達到了歷史新高,新街頭劇和活報劇注意到形式、技巧的重要性,學生劇掀起浪潮,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社會現實作用,標示著泰國潮劇繼承了現代化傳統,並進一步本土化。同時,鑑於中國潮劇藝人的流失,泰國潮劇繼續成為世界潮劇的中心。
70年代末,潮劇開始泰化,潮劇的演員隊伍已發生變化,各劇團除主角非潮籍演員莫屬外,不重要的角色,一般請泰國的東北籍泰人擔任。此舉是為了節省開支和培養接班人,新竹系統廚具。佬族演員所佔比重上升,部分說白用泰語。潮劇的泰國化,後面將詳細論述。
泰國潮劇不僅僅是中國戲曲在泰國,更主要是中國戲曲的泰國化,即泰國潮劇是以泰國人為表演者和觀賞主體,中國潮劇為主要形式,受泰國社會文化生活影響的戲曲,經歷了濫觴——最高潮——次高潮——低谷——轉機五個階段。 ①
1920年代之前,泰國潮劇演的都是中國傳統劇目,表演形式和演出體制均為對中國潮劇的繼承。 1920年代至1940年代,泰國潮劇掀起兩次高潮,都伴隨現代化的特徵,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本土化,並成為海外乃至世界潮劇的中心。 1920、1930年代,泰國潮劇經歷了第一次高潮並嘗試現代化,專業編劇人員增多,劇本創作、表演形式、演出體制有顯著的革新,培養了大批優秀藝人,演出規模宏大,被譽為海外潮劇的中心。當時,曼谷耀華力路多家戲院成為潮劇長期演出的場所,處處都閃耀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光彩,揚播出源自中國潮汕的鄉土之音,同時還促使潮劇進一步在泰國落地生根,變成華僑華人和當地人民共同享有的精神文化財富。拉瑪九世王登基以後,一直還將潮劇作為協助皇室開展各種慈善募捐活動的媒介,經常通過潮劇演出向泰華社會籌募慈善基金,發展社會福利事業。曾祖武在《潮劇在泰國滄桑史》提到上世紀前半段潮劇在泰國流行的盛況,就說:“潮劇在曼谷傲視泰國的藝壇,曾歷數十年而不衰,在戲劇史上寫下光榮的一頁,當其盛時只在耀華力路的天外天這一小段中,連年累月,日日夜夜地五班對台統演。為況之盛,莫與倫比,莫說當地的泰劇,望塵莫及,即祖國任何大都市的任何劇種,亦無此等熱烈現象。”
泰國潮劇的歷史
歷代潮人秉承中華文化的精神血脈,在潮汕這片土地上共同培育創造的潮劇,在中泰兩國歷史悠久的經濟文化交往中,也很早隨潮人的足跡流傳到泰國,並與泰國文化相融合,訂做制服,不斷促進中泰人民的友好關係。
二戰後的十餘年,泰國潮劇開始走下坡路。首先,潮劇的觀眾主要是潮籍人士,尤其是上年紀的潮汕人,他們的鄉土情結濃厚,又懂潮汕話,外遇,自然對潮劇有興趣,而新一輩的潮籍後裔,多數不懂潮語,又缺少家鄉情結,他們不喜歡潮劇是很自然的。另一方面,好萊塢的無聲電影、香港攝製的粵語片和潮語片進入泰國,這對泰國潮劇產生了巨大的衝擊,泰國潮劇漸漸衰落。泰國潮劇在新的電影浪潮的衝擊下開始組會和改革,同期潮劇電影頻頻亮相,吸引了部分優秀的泰國潮劇演員。潮劇電影是在改編潮劇劇本為電影劇本的基礎上,將潮劇演員的表演拍攝成電影,其核心是潮劇演員的表演。那時,潮劇界還嘗試了不少改革措施,但仍然無法挽救潮劇衰落的命運。潮劇要發展,必須融合泰國文化。 韓國 泰國 巴里島 普吉島 長灘島
好推薦: